114培训网欢迎您来到河南卓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400-850-8622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孙以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与周云龙的关系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作为多年的同窗好友,两人在一次同学聚会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并最终以原料药中间体作为创业起点。由相对熟悉医药行业的周云龙任董事长,负责产品销售和对外联络;以技术见长的孙以明任总经理,负责产品研发及生产,从此踏上了共同创业之路。

凭借着孙以明的好技术和周云龙的好人缘,如今的培元药业已经是一家注册资本1亿元,员工1,600多人的医药化工企业,主要从事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制造和销售。公司拥有相应的各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产品的生产过程符合并通过了GMP认证。公司产品大部分自营出口或由国内进出口公司出口,直接和间接出口总量约占公司产量的80%以上。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为7.37亿元,净利润1.52亿元。

在合作中,两人的分工一直是孙以明主内、周云龙对外。在最初的十几年里,两人专心致力于企业发展,尽管在某些经营决策上也产生过一些分歧和争执,但都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继续齐头并进,以至于外人常常以为这是两兄弟办的厂。

虽然他们名义上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但所有的事情,找到周董或孙总都可以拍板。如果两个人都在公司,通常对自己关心的问题都会过问,并发布指令。当然,如果其中一人已经在公开场合发表过意见,另一个人绝对不会公开反对或插手。

然而,这种关系自2008年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暗地里有了一些相互埋怨。比如,为了规范管理,孙以明花了不少工夫制订了很多规章制度。可只要周云龙在,这些制度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大家知道周董好说话,一违反规定就找周云龙说情,结果十有八九都被他“酌情”处理了,他甚至还抱怨孙以明管得太细。孙以明也因周云龙在各大媒体独领风骚而心中不快。

在公司2011年年会上,周云龙自作主张将“特殊贡献奖”颁给了销售中心,令孙以明大为震惊。此举引起了研发中心经理常青的不满,他希望孙以明能为研发中心出头。孙以明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因为他知道此时公然与周云龙叫板并非明智之举,面子上挂不住还是小事,要是让大家误读成他们不和,问题就严重了。可他内心对周云龙总在公开场合拔高销售的重要性很不认同,他决定找周云龙谈谈。

岂料次日周云龙主动找上门来。虽然他措辞婉转,孙以明还是听出了他是为自己没批销售中心订单一事而来。孙以明向周云龙解释,他放弃那个订单是因为买家印度制药公司本身就是个原料药生产大户,而且之前从未与公司有过合作,关键是它的出价比公司底价还低5%。孙以明不看好这种一锤子买卖,担心以后其他厂家也如法炮制。

周云龙却认为孙以明不懂得变通,没有长远眼光,印度公司的研发能力虽然比不上培元,但他们有语言优势,对欧美医药市场及药政体系也更加熟悉,他希望通过这次契机为今后的合作或并购打下基础。

周云龙关于并购的想法给了孙以明当头一棒。他感慨一直以来只有自己在掏心掏肺,周云龙连这么重要的事都未曾跟他提及。孙以明也趁势将研发中心的不满和盘托出,两人不欢而散,事后周云龙还是特批了那个订单。

金融危机以后,孙以明与周云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一直有不同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矛盾愈发地突出。2013年11月22日,孙以明提议尽快将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重点确定下来,为此,他约上周云龙,并召集了公司的核心成员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孙以明认为公司今后的发展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稳中求进。也就是说,公司今后的发展应该仍然以原料药为主,凭借市场领先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国内和欧美市场的份额,同时控制好价格。在仍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发展制剂。他的想法得到了研发经理常青的力挺,常青也认为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他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周云龙显然对孙以明的保守相当不满,他认为做企业,就应该处处先人一步,这样才能有竞争力。今后光靠原料药肯定是不行的,公司产品应该更多元,所以现在就应该重点发展制剂和做美国FDA认证,为今后做原料药制剂做准备。

销售经理陈其锋也带来一个信息:现在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欧美客户都对抗艾产品非常感兴趣,他们本身也在进行产业转移,所以今后抗艾药和制剂代加工一定会有大市场。

孙以明提出了质疑,做制剂至少得投入上亿,以培元现在的实力,条件还不成熟。另外,FDA认证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可能马上见效,现在就全力以赴发展制剂,万一无法取得认证,就会前功尽弃。

没想到周云龙又提出了新的想法:在资本时代,要做大企业,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借力资本市场,引入风投或者做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这样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股份,但可以增强企业实力、减少自身风险。这段时间,他接触了几家风投,都对这个项目很有兴趣。按照他的想法,今后几年培元可以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

在孙以明看来,太过激进的发展都是不靠谱的,与别人合作风险太大,并购的企业管理不好也会功亏一篑,还不如通过自我积累,逐步投入发展来得稳当。由于环境不确定因素太多,公司更应该谨慎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控制发展速度。

会议没有得到双方认同的结果,周云龙与孙以明又转战两人专用的小会议室,还是谁都没有说服谁。沉默良久后,周云龙使出了杀手锏:如果孙以明能保证今后三年公司净利润平均增长20%,那就都按孙以明的想法来管,自己退出管理;如果孙以明做不到,那就由自己来管,孙以明退出。无论谁负责,如果最终没有达成目标,业绩差额部分就由其将股份折算补偿给另一方,并将管理权转交给另一方。周云龙的提议让孙以明措手不及。

周云龙走后,孙以明陷入了沉思,从之前的交流情况看,两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基本还是一致的,只是在公司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式上存在分歧,为什么不能用沟通来协调?周云龙为什么要提出授权一人全权负责的方案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孙以明又转而分析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周云龙刚才的提议。

如果由自己全权负责,好的方面是可以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利的方面是公司已进入稳定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另外,销售中心基本上都是周云龙的人,万一他们私下做一些手脚,也会导致销售业绩下滑。同时,为了今后的发展,公司要投入制剂生产、抗艾药研发等前期准备工作,势必增加人工支出和其他费用。

因此,要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达不成目标,自己也就没什么颜面再在培元待下去了。即使自己做好了,大家的股份也依然没变。因此自己来做,利益不大,风险却大得很。

如果由周云龙来掌舵,好处是自己不用承担让股的风险,如果周云龙做得不好,自己还可以增加股份并获得经营权。不利的一面是自己得让位。还有另一种可能,周云龙为了冲业绩,一定会去并购或大量融资,一不小心,把整个企业亏进去也有可能的,到那时,即使他把股份全部赔给自己,也没有多大价值。所以让他来做,好处不少,风险也很大。

孙以明突然觉得,如果两人能够像以前一样平等合作,发挥各自所长,共担风险,也不涉及股权和职位的变化,那才是上上策。他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周云龙回心转意?如果说服不了周云龙,他又该怎么选呢?
卓盟咨询团队和申海波老师认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公司里同样是这样。在公司成立初期,在各种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孙周二人合作无间,可以说是感情好,当然更是公司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较低的原因。而在公司逐步壮大之后,还按照之前的模式很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在孙建立制度的同时,周并不坚决贯彻,显然是不对的,这也是二者矛盾激化的开始。
第二,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在公司起步阶段,孙周二人谁拍板都行,但在企业销售过亿,员工过千的情况下,决策方式自然也要发生一些改变,逐步向集体决策过渡。在与公司核心成员的头脑风暴中,基本上是孙周二人在说话,在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第三,二者和解方案 首先是加强沟通,二者只是对公司发展的理念不同,深入沟通肯定有更好的方案,而不是“你管我撤”,其次是完善并遵守制度,大家都按规矩办事,自然就有规则判定谁对谁错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标准,*是改善决策方式,他们二人都试图说服对方,但还是应该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对大家负责。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相关资料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